以簡單算式解釋經濟災難 文:寒柏

當代經濟體系已發展至一個非常複雜的地步,各國的監管部門亦作出不少繁瑣的監管,並嚴控金融風險,但我們往往只須透過幾條非常淺白的算式,便可以把金融及經濟災難解釋得清楚明白。

97年亞洲金融風暴

重溫97年金融風暴,國際炒家到底以什麼方法圖利?為何港元明明在有十足美元作抵押的情況下,仍會受到狙擊?

原來,國際炒家根本不需要吸納港元,就只是透過以下的簡單的算式,便成功對港元造成非常嚴重的貶值壓力:

由於本港實施「聯繫匯率」,美元及港元需要固定在1兌7.8的匯率的區間裡。國際炒家卻利用當年本港期貨市場制度上的漏洞,毫無制肘地大量在期貨市場拋空港元。

在正常情況下,港府有十足美元,總能應付港元的正常「沽壓」。但由於當年國際炒家在期貨市場可以任意憑空沽出港元,港府只能大幅抽高銀行拆息,才能確保匯價穩定。當然,國際炒家的做法根本涉嫌擾亂金融秩序及惡意沽空。如它們在美國本土從事這種勾當,理應被拘捕。但當時面對西方輿論及政治壓力,港府只能「啞子吃黃蓮」,「老老實實」的把拆息抽高。

聯繫匯率保住了,但利息被大幅抽高,國際炒家便以另一條算式賺大錢:

由於利息被大幅提高,理論上資產估值便會「大跌」。當然,投資者亦會考慮這高息的情況會維持久。很多時候,「加息」後股市還可以再漲。

但當時的情況是,銀行隔夜拆息被大幅提高至300厘,基本上是類近經濟崩盤的情況。此外,國際炒家早在股市期貨市場拋空。當時,利率抽高後,炒家還加注拋空港股,最終在超高息環境下,以期貨市場憾動現貨市場,並造成股災。

97至98年間,國際炒家就是利用香港及東南亞諸國的貨幣兌美元有不同程度掛勾的情況,透過這種粗淺而簡單的算式,製造出「亞洲金融風暴」。

08年環球金融海嘯

至於後來08年的金融海嘯,主要是美國「次按」等金融產品所造成的全球金融系統性風險。儘管所涉及的產品有很多算式,但都是無關宏旨。無論如何,就是美國金融機構把「劣質貨」,以一系列的算術打包成「高級貨」,然後累己累人罷了。

近年,金融區塊鏈技術大行其道,業界都希望想盡方法把所有金融資產都tokenized,並應為商機無限。區塊鏈技術當然有其意義,但一窩蜂把金融資產「代幣化」,並提出以新科技不斷把金融產品無限分割及任意組合,這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玩意,最終亦會埋下未來金融大災難的種子。

這種系統性風險,並非以一條簡單的算式可說清楚,卻是因為大部份投資者被一堆看似複雜,但卻是似是而非、與現實脫離的算式所迷惑。大家盲目相信權威、新發明及新科技,因其算式複雜而把「劣質貨」看成是「上等貨」,並最終造成金融大災難;僅似而已。

關於本港今時今日的經濟衰退

至於本港今時今日所面對的經濟困境,則可以用另一條算式總結,這比97金融風暴時所用過的算式還要簡單,連大學程度也談不上:

由於在過去20年的低息環境下,再加上本港房地產供應長期長缺,物業價值大漲。即使多年來業主連年加租,但租金回報亦不過是2厘左右,完全追不上物業升值的加幅。再加上本港工商物業長期有一定的空置率,平均的租金回報只在1.5厘左右。

本港曾經歷過97年亞洲金融風暴,再加上金管局亦嚴控當中的風險,普遍物業投資者物業借貸比率都遠低於當年。此外,在低息環境下,即使租金回報只有1.5厘,但銀行利率更低,物業投資者的借錢比重又不高,租金仍足以支付貸款利息。在低息環境下,當然是「買磚頭」勝過手握現金。

可是,美聯儲大幅加息至5厘。一般本港物業投資者的利息成本即由0.5至1厘左右,大升至6至7厘。即使借貸率只有3成的客人,仍會出現租金回報不足以付利息的狀態。

以《窮爸爸、富爸爸》一書的說法,由於美聯儲大幅加息,本港物業本是每月可賺取穩定現金收入的「資產」,於短短大半年間都變成「入不敷支」的「負債」。

全港地產商及物業投資者於過慣了近20年的低息環境,都完全反應不來,直至大家開始出現金流沽渴的情況,才知手上本是價值連城的「資產」,都一下子變成「負債」。很多大業主等到現時才終於肯劈價求售,但亦似乎已經有點遲了。

美聯儲在2022年3月起加息,且早在半年已開始「放風」,期間還不斷說明加息力度會很強。

最奇怪而有趣的地方是,本港商界卻是後知後覺,連簡單的估算也不肯做、不屑去做。一時在幻想「通關」後內地投資者會南下以高位接貨,一時又幻想內地政府會支持港房市,這兩年間大都「按兵不動」。

大家還一邊「幻想」,一邊因高息而「燒錢」,明明自己手上的「資產」早已變成「負債」,卻仍是懵然不知。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